中国政府网 |  河北省政府 |  邢台市政府

官方微信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平乡  >  新潮平乡  >  平乡文学

乡土与远方

发布日期: 2021-12-31   来源: 邢云   

字体:【  】 【打印】 分享至: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我的老家平乡,地处冀南平原,是个小县,也是“穷”县。

都说人穷志短,平乡人却是穷则思变,变则通达。

盐碱地里起商城,过去一些穷得讨饭的地方,现在都经济发展都不差。紧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从加工销售自行车零配件,到发展成闻名中外的“童车之都”;从星罗棋布的工厂店铺,到纵横商海的网购电商,小平乡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大奇迹。

除了外在的敢闯敢干,平乡还是一个有文化的所在。且不说煌煌千年的历史典故,只说当代的那一串响亮的名字,就让人惊讶不已,惊叹不已,惊喜不已。

前几天,我从孙清达老师处得了一本书,里面收录的是平乡当代诸多“名人”,有文化界,有书画界,有新闻界,还有科技界,粗略一算逾百人,每一个身怀绝技,每一个都了不起。

早前,我听过“平乡出才子”一说,以为只是外人戏说,没想到果真如是。比如浪波,其诗作文脉深邃,底蕴丰厚,“底盘”扎实,流露着文人的桀骜风骨和内在气质。

再如朱梦夕,当今散文界莫不知其名,我读过他的《漳河湾》,有民俗,有风情,故事厚重,文风细腻,纵横时空。

还有王孟保,小说、剧本,样样精通。他最近以“时苗留犊”创作了一部大戏——《黄牛县令》,每每演出,每每火爆,叫好声此起彼伏。

相对年轻些的刘江滨,散文作品经常刊发在大报大刊,数量多,质量高,拿了不少权威大奖,《男人孟轲》还进了大学教材……

高产作家多,知名记者也不少。

刘江滨曾是高校教师,后到燕赵都市报当总编,是我的领导和老师。郭金平曾是河北日报社社长,张许峰是河北日报社深度部主任,刘秀礼曾是河北日报驻邢记者站站长,多次斩获中国新闻奖,其新闻作品入选教材。尹义坤是河北经济日报资深记者,也是邢台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永晨是现任河北日报邢台记者站站长,算上我在内,还有黄清标老兄,站里三人,皆为平乡人。如果再算上国家级主流媒体和长城网、河北广播电视台以及市属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媒体,得有大几十人之多。

孙清达老师今年80多岁,他曾在平乡任职多年,对当地历史文化以及公文、新闻研究颇有建树,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伏案写作,笔耕不辍,他的文字朴实而有思想,内在逻辑清晰,评析有条有理,更让人钦佩的人,他对年轻人鼓励再三,提携有加,令人感动。我刚看完的这本厚重的《平乡当代文化名人录》,字里行间,浸着他的心血。

通过孙老师编著的这本书,让我对老家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更以平乡人而自豪。

作为一名从业快20年的记者,我痛感乡土文化的严重流失。万幸的是,近年来,不少地方的课堂上,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乡土内容。孩子们开始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有所了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走进自己的身边世界,汲取了许多前行的自信和力量。

平乡也是如此。我出生的那个叫后马庄的小村,是梅拳圣地,村后便是邹氏墓群。不仅村里曾一度家家习练梅花拳,且拳艺传播海内外,梅拳弟子不计其数。如今,老家的中小学都安排了梅拳课程,一为传承,二为健身,甚得师生喜爱。

对“根”的追求和保护一直是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带着孩子睁眼看家乡,从而了解“我”——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从哪里来,我和谁在一起,我怎样生活,我为什么这样生活,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变化等等。其中蕴含着智慧、伦理和文化精神,这些关系就是乡土文化。家乡文化能让受教育者更好地发现自我,并拥有自信的选择和自强的能力。

所以,家乡,就是咱的“诗”,就是咱的“精神高地”,只有读懂了家乡,才会明白明天咱将去向何方,又将展开怎样的人生。即便咱身处“远方”,只要经常吟诵“诗”,仰望“精神高地”,就依然能血脉奔流,明白咱们最终将回到哪里。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

温馨提示

欢迎您使用本网站互动功能!本网站互动用户已实现与河北政务服务网统一登录,如上图所示,新用户请点击[注册]打开河北政务服务网完成注册。如果您已完成注册,请点击[登录],从河北政务服务网登录后可自动返回到本网站互动版块,然后您就可以写信提交了。(提示:如果【到省政务服务网统一注册】无法正常使用,您可以选择【本站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