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这耳熟能详的声音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在城乡的大街小巷不绝于耳的自行车铃声,相信在那个年代以前,家家户户至少都有一辆自行车,因为,它不仅是人们上下班等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更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堪称“自行车王国”的一个象征。
尽管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但是,要说真正与自行车结缘,还是我参加工作之后的事儿。
1980年11月我接父亲的班进入到县邮电局,被分配做了一名邮递员。
那时,电视、电话还没有普及,网络通信、手机通信等更是陌生词,除了广播、电台之外,党报党刊就是党的主要宣传媒体,而我们邮递员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天风雨无阻的要把党报党刊及时投送到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个人订户手中去,同时,还肩负着把人民群众往来信件准确无误的投递给收件人,因此,那个时候,我们不仅是邮递员,也被称作是“党的宣传员”和“绿衣使者”,而这些工作任务能否出色的完成,还有一个主要因素,那就是离不开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绿色“永久”牌自行车,也就是因为我们邮递员工作的特殊性,从那时起,我也就与心爱的“永久”自行车结下了深厚情缘。
那个年代,自行车与手表、缝纫机并列成为中国百姓家庭的“三大件”。而我们邮递员使用的专用自行车,是以上海“永久”牌为主,这与社会上“一票难求”的自行车厂牌没有什么区别,其本质区别就在于车体的材质和墨绿的颜色是邮政特制和专用的,除此之外,电镀的车把正中间刻有邮电专用标记,自行车三角大架的斜梁上印有“邮电邮政专用自行车”黄色字体,在前车轮挡泥板上方和后轮下方也分别印着黄色“邮电”字样,另外,在后车货架两侧还安装了钢条材质制作,且与车子颜色相匹配,用于驮着报刊、邮件兜子的特殊折叠托架,也正是由于我们自行车的特殊和专用而引起社会很多人的垂暮。
记得,我入职的第一天,按照规定我领完绿色工装外,还应该领一辆配发的新自行车,然而,却赶上供应科库存的新车早已发完,按照计划调拨的新车还没有到货,恰巧这时,我所在的投递班有一名投递员辞职,这样,我只能接过那名邮递员已使用四年多的旧自行车,当时,因为没有领到新车心理很不是滋味。
一年后,我接手使用的旧自行车到了五年期限,按照规定,再有一个月时间该换新车了,此时,我的心里早早的数着车子到期的天数,盼望着到时可以真正的领到一台新车,然而,好梦难圆,正在我准备换新车的时候,局里将我从包段投递员工作调整为专职替班员,而替班员岗位原有一台没有到期的旧车,这就意味着我盼望领新车的梦又给打破了。尽管我在心里抱怨自己“命运”不好,但是,还是愉快的接受了新的岗位,并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四年多,期间,由于爱岗敬业和工作出色,连年被评为局里和县委、县政府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5年末,我在替班原岗位使用的旧自行车终于到了更新年限,这一次我总算可以领到盼望多年的“永久”牌新自行车了。领到新车后,我是爱不释手并“疼爱有加”,每天一有空闲时间就用抹布擦拭,总是把车子保养的干干净净、锃明瓦亮。可是,就在我还没有过够新车瘾的时候,我的工作岗位被再一次调整而不得已把“爱车”又交了出去。
从参加工作五年时间里,经我手使用的尽管都是旧自行车,但是,我对每一台车都是爱护有加,所以,我骑过的车子从没有出现过“除了铃不响,骑起来哪都响”的情况。
那个年代,由于我们的城乡道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除了县城主要街路仅有几段柏油路面或黄沙路段外,其他巷路就像电视剧《人世间》中描写的“光子片”一样,晴天坑坑包包暴土灰尘,雨天泥泞不堪无法行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也从没有阻挡住我们邮递员每天传送党报党刊和群众信件的车轮和脚步,而对于我来说,每当遇到这样的天气和不好的路段,我都会把车子连同报刊信件一起扛在肩上,用两脚躺着泥水去完成工作任务。
1986年我担任投递班长后,尽管不专职投送报刊邮件了,但是,爱车的习惯却始终保持没有丢,特别是针对投递员车辆时常损坏需要小修理的时候,以往都是由投递员自己去外面的自行车修理部送修,但是,那个年代的自行车修理部生意是很火的,以致很多时候投递员都要排号等待修车,有时,还影响了报刊邮件的投递时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外,利用业余时间去自行车修理部观察“偷艺”,对自行车的组装、维修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后,自己准备了一套修车工具,每当遇到谁的车子出了毛病我就及时的给大家义务修理。
然而,修车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在维修时难免会出现安全隐患。一次在给一个投递员车子换车座弹簧时,不小心把捏着弹簧的钳子拽秃噜了,由于用力过猛,霎时间钳子头直接带着惯性怼到了我的右眼上,差点造成残疾而失去我热爱的邮递员工作,至今,我的右眼球上还留有一小块伤痕,而每当想起那次意外,我都心有余悸。
转眼37年过去了,现在,整洁宽敞的城乡街路上川流不息的机动车早已取代了往日那车水马龙的自行车,就连邮递员都已经开着汽车或者电动车投送邮件了。
看到时代的变迁,我由衷的为我们国家飞速发展的变化和日益强盛而感到高兴与自豪,更多的是为我能见证新时代的发展和人生履历中有过为党传送党报党刊,成为一名党的“宣传员”和人民群众的“信使”而感到无尚的光荣。
如今,我早已把从事邮递员那十年的工作经历存进了我的记忆里,更把与我朝夕相伴的绿色永久自行车存进了我内心深处的“博物馆”里,每当记忆的闸门打开之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我的“博物馆”,在面对永久自行车时都会思绪万千,尤其是我骑着绿色永久牌自行车进入党政机关投送党报党刊和为了送达一封封百姓信件而服务千家万户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本文发表于《滏漳河畔》2024年6月30日